阅读历史 |

第十二章 燕人张翼德在此(1 / 2)

加入书签

后世的各类砖家讲坛,在谈到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,普遍提到了一个词“士族”。汉朝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,这个上层社会都被士族把持。

想读书识字?平民百姓(庶族)是指望也不敢指望的。历数三国名人,几乎都是士族出身。即使是鞋贩子刘备,都要想法设法的给自己套个皇族后裔的身份。

当然,也有些庶族出身的名人,这个于笃是记得清楚的,因为人数太少了。印象中貌似就两个。一个徐庶,一个郭嘉。

所以,不管是想替这个身体的主人报仇也好,还是自己要出人头地也好,贼寇的身份必须要甩掉。彻底的甩掉!

什么?平平安安的混日子?

先不说这个军阀混战、人命贱如狗的乱世;就说说你这个想法,你对得起你异界旅行团员的身份吗?

既然来了,怎么滴也得留个名吧,要是能留下一段佳话,譬如:王太师巧施美人计、智间于笃与奉先。哈哈哈……(以上纯属作者脑残,切勿当真)

三国时期的历史于笃记的还真不多,好想就开始的时候有点印象。貌似黄巾起义之后,过了五六年汉灵帝就挂了,然后董卓坐了洛阳,再然后十八路诸侯讨董……

恩?五六年?于笃扒拉着手指头开始算:前年是黄巾起义,现在是第三年。哦,也就是汉灵帝还有两三年好活了?

哎呦,那我可得抓紧时间死了。

早死早脱身,也好在这乱世占块地盘啊。至于之后的,谁知道呢?兴许哪天一只冷箭就给射死了呢。

计划是这么计划的,具体的实施还得看情况。至于于笃为什么要把计划透露给审配,很简单,就是为了拉审配为己用。

毕竟是名人啊,还是稀少的谋士(其实审配是内政型的文官),这要是侥幸占了块地盘,也好有人给“种田”啊。

继续前进,倒也没有官军再来添乱。自从早晨发现了官军的斥候后,裴元绍已经把骑兵都撒了出去,到现在临近中午了,出去的骑兵都陆续回来。一统计,于笃愕然:方圆三十里内竟无一个官军!

这特么的不正常啊。

按照裴元绍的说法,从他们走的这个野地往东走两三里就是官道,沿着官道再往北走个六七十里的样子,就是下曲阳了。不应该没有官军的影子啊?

于笃皱着眉头使劲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了,就把这个事跟廖化还有裴元绍说了。

廖化当即就“哈哈”大笑:“大头领,依俺看,这分明就是官军怕了咱们了。你看咱这一路,跟咱作对的官军哪有个好下场的。哈哈,这都是大头领你的功劳啊”。

于笃被廖化雷的不轻,心中顿悟:怪不得这厮这么能活,感情是没心没肺啊。

裴元绍闻言倒是把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,见于笃看他,忙献上讨好般的笑容:“嘿嘿,大头领,俺觉得廖化说的有点道理,要不除非官军都藏起来了,不然不可能没了”。

于笃心中一动:藏起来?对啊,自己老觉得官军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寻找自己,然后堂堂正正的消灭黑山贼,却从没想过官军要是埋伏起来这回事。

说起来,他最近这几场仗可都是这么打的啊,哎呀呀,大意了啊。

于笃拍了拍自己的脑袋,嘟囔了一句:“兵不厌诈啊”。

随即赞许的拍了拍裴元绍的肩膀:“干的不错,传令下去,斥候侦查范围保持在二十里内,特别注意容易藏人的地方;另外传令全军保持警戒,随时准备战斗”。

裴元绍看着于笃的背影,挠了挠脑袋:我干什么了?

“老裴,前面那山你们看了没?”

眼见斜阳西移,又该宿营了,于笃四下张望后,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问道。

“放心吧大头领,孩儿们都仔细的搜过了;那座山离着咱们还有两三里地吧,加把劲太阳下山之前就能赶到,现在这天太阳下山可真快”。

于笃没去理他:这些古人怎么都有话痨的倾向。跨在马上大声道:“弟兄们,都加把劲,太阳下山前赶到前面山下扎营,都跑起来啊”。

“嗷~”

等跑到了山下,于笃才发现:这不是山啊。

确切的说,是个山岭,看起来有十几里长,山脚下是农夫开垦的田地,一条不宽的小河沟从山上蜿蜒而下:恩,是个扎营的好地方。

下了马,于笃来到沟边准备洗脸。就听山上一声锣响,一阵喊杀声传入耳中。

于笃抬头一看:卧槽,漫山遍野的官军呐。入眼两杆大旗,一杆上写的什么于笃没注意,另一杆上貌似、可能、似乎是个“刘”?

廖化跟裴元绍慌忙过来,请示道:“不好了,大头领,中了官军的埋伏了,怎么办啊”?

于笃没有搭理他们,他正仿佛失了魂一般的望着山上。确切是说是望着山上冲下来的官军。恩,再确切点说是望着官军中一马当先的两员大将:一个红脸、一个黑脸……

于笃几乎立刻就确认了这两人的身份,因为那个大黑脸嚎了一嗓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