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7章 内斗(1 / 2)

加入书签

此时的江东已经大半纳入孙策的口袋中,剩下的,就是向朝廷表达忠心了。

或问:“朝廷都散了,孙策干嘛还要费如此心机,向一个没用的朝廷表达忠心?”

这是一个不需要提出来的问题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民众名义上还是东汉的子民。第一个掌权,妄图取而代之的董卓倒下了,原因就在不得人心。这里的“人”主要指的是那些拥有势力的士族和军阀。接着,拥有世家大族身份的袁术称帝,依旧不得好死,这就是心态问题了——旧皇未死,你竟敢称帝!打算做第二个王莽吗?

如果没有记错,王莽结束了西汉的名称,赤眉绿林又结束了王莽的性命。而这一切的舆论点,就是不肖逆臣,篡汉夺权!

说来说去,无非是触及了自身的利益。如果袁绍、曹操,哪怕天下任何一个人,能够有机会坐上那把椅子,恐怕比袁术还积极。袁术唯一做错的,或者说,无数想要翻身臣子把君做的野心家们失败的地方,就是没彻底搞好舆论战。

想当年汉光武如此英雄,不也是靠着舆论战,把巴蜀皇帝公孙述给击溃了?

所以,袁绍、曹操这俩死对头,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,都没有公然称帝。而到了子辈的曹丕那里,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,民众们终于承认,东汉气数已尽,应该建立新的朝廷,行新的政策,以好结束战争,重归农田,过以前白云苍狗的生活。

所以,孙策十分聪明的向朝廷表达了这一愿望:我孙策能有今日,都是出于朝廷对我的信任,对此,我孙策十分感激,会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。

看到这份奏章,曹操挺开心。他目前的主要精力,是对付袁绍,敌人能少一个就少一个,朋友能多一个是一个。因此,为了表现朝廷对孙策的抚慰,封其为骑都尉,爵位承袭父亲孙坚的乌程侯,兼任会稽太守。

孙策大感开心,朝廷的下发的文件,就等于公开承认了孙策的身份。从此,孙策再也不必继续流浪,他开始寻找归属。这个归属,还是身份。

孙策得到了朝廷的认可,虽然很开心,可觉得爵位太低,最好能给个将军的称号。颁发朝廷旨意的钦差大臣察觉到了孙策这种微妙的失落感,这是一个十分胆大且聪明的人,他通过朝廷的一纸诏书,只言片语,便断定出,朝廷对孙策的拉拢和重视。

因此,这人大包大揽的对孙策说道:“孙太守不必感到难过,想要将军还不是我一句话?按朝廷旨意,封孙策为将军,领江东!”

曹操听后,感到浑身冰凉:孙策还未入伙,就敢讨价还价?要是入伙了,是不是还想要我的位子啊!但是为了顾全大局,曹操只能违心承认孙策将军的身份,并赐给他领地名字——吴。

从此,“吴”这个字,独属于江东孙氏。

而孙策敢问曹操要价的筹码,就是朝廷旨意上的最后一句话:即日,孙策与吕布、吴郡太守陈瑀一道,攻打逆贼袁术。

流血是入伙的前提,要价是流血的前提。在世间厮混已久的孙策,对这个道理,理解的十分透彻。

官也封了,领地也有了,该要的不该要的,孙策都要了。剩下的,就是依照朝廷的旨意,联合吕布、陈瑀一起,率军前去攻打袁术。

意气风发、厉兵秣马的孙策,兴致勃勃的走到了钱塘,然后不走了。

不走的原因,是因为意见不合,俗称内斗。

陈瑀接到朝廷的旨意后,突然萌生了一种想法,一种可以扬名立万,取得天下一杯羹的想法:趁着孙策动身,江东空虚,自己就率军占领江东。如此,攻可成万民之主,退可为一方诸侯。

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,为了计划能得到实施,陈瑀命令手下万演等人先行动身,前往江东,并印刷好几十分宣传单,让江东之内的各地武装作为内应,一举歼灭孙策的势力。

这个消息,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,威力堪比广岛“胖男孩”。想到自己好容易建立起来的江东基业,竟然被同事觊觎,孙策无论如何都不高兴。

既然不高兴,那就开打,打到高兴为止。

孙策当即下令:趁着陈瑀的人还未站稳,吕范、徐逸率军前去围剿,务必给陈瑀造成重创。

吕范、徐逸二人不负孙策重托,不仅将陈瑀的军队全部击败,还将陈瑀大将陈牧斩杀,人头丢给了陈瑀。

陈瑀知道,再待下去,陈牧的人头,就将换成自己的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的逃了,逃到了身在冀州的袁绍身边。袁绍听到后,觉得此人不堪大用,就让他做了一个都尉官职。在没有叛变前,他是吴郡太守,叛变了,成了都尉。这种落差,在做事之前,应该要考虑清楚。

这一意外的内斗情况,让孙策至少收获了两样东西:一,军队。在清除陈瑀势力的时候,孙策军队俘虏了大量军民,这样,自己可以暂时不用为征兵发愁。二,名声。当时江东人心不稳,某些拥有势力的武装头目,蠢蠢欲动。有了陈瑀的例子,他们暂时安分了下来,连朝廷正规军都没办法跟孙策抗衡,何况自己的那些虾兵蟹将?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